這是我上個月接下的特企稿件,從採訪到撰寫完成,我的內心總有莫名的激動……
弱勢家庭的孩子承受不公平的受教權益,真的很需要政府再加把勁,需要更多的民間企業團體的支援與投入;而有一點能力的個人,其實也能適時的給予身邊弱勢孩子一點協助。
從孩子上國小開始,我總會告知班導師,只要班上有低收入戶的孩子,因為無力負擔班費或是幾百元的戶外教學費用,我都可以代為支付(考量家長與孩子的尊嚴,都請老師私下處理) ,當時我只是很單純的希望,在每張歡樂的照片中不要有任何一個孩子缺席,讓大家一起留下這成長的經驗與美好記憶。
後來有幾個班親幹部家長知悉,也都主動表示願意協助,像畢業旅行這種三四千元的旅費,我們就有五六位家長願意共同分擔,我真的很欣慰,原來熱心與愛心的家長這麼多,或許只是不曾注意到或不知道有何方法管道幫忙而已。
像我們這種念公立學校的家庭,多半不是大富貴人家,但是幾百元或是集合眾人之力來負擔幾位孩子的幾千元費用,都是能力所及,這就是[個人]的力量啊!即使能力很小,無法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但至少能讓他們跟其他孩子一樣,參與每一個團體活動,沒有遺憾的留下青春記憶。
我也鼓勵並期許我們家任大少,雖然現在他已經在生命線擔任網路義工,但他的英文與電腦能力不錯,都是弱勢孩子最缺乏的資源,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投入偏遠地區孩子的教學活動,回饋與貢獻社會。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就算是善小而為之都是福啊!
除了對弱勢孩子的問題多些了解之外,我也希望孩子們看看這篇文章有所省思,想想自己是多麼的幸福,比起弱勢孩子擁有更多的資源,怎能不更珍惜與努力呢?
撒下希望與未來的種子
貧富差距造成教育上的差距,教育上的差距卻會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只要拉拔起一代的窮孩子,十年、二十年後的他們與下一代,就能逐漸擺脫這惡性循環的窮困宿命!
教育是窮孩子唯一的希望與機會,讓我們一起為他們與共好社會撒下美好未來的種子……………..
卓世宏,一個來自北縣鶯歌鎮的鄉下小孩(二、三十年前,鶯歌還只是個偏僻的地區);五歲喪母,父親是個不識字的農夫,住的是20瓦燈泡照明的泥土地板的土角屋,清貧的家境,讓他國小畢業時最大的願望竟然只是「一盞能看書的檯燈」。國中畢業後因家中經濟無法負擔學費,差點就想放棄升學,然而姊姊的一句:『難道你想一輩子作工務農嗎?』激勵了他,考上台北成功高中,也幸好在老師的資助下,順利的完成學業;之後以公費生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
如今,他是台東初鹿國中的校長…………
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
類似卓世宏案例的學童:家貧、偏遠、單親、父母教育不高、或隔代教養等等,現今依舊存在台灣許多角落。然而,卓世宏的發展成就,也正印證了「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的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教授的主張。
李家同教授早在四十多年前讀大學時就義務當窮小孩的家教,過去二十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弱勢學童的基礎教育。921大地震過後不久,在一個企業家朋友的資助下,李家同圓了很久的夢—創建「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始對南投等地偏遠與弱勢的學童進行課後輔導的工作,七年來陸續擴展出南投埔里、信義鄉、台中沙鹿、竹東、尖石鄉與五峰鄉等六處課輔中心。
每年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統計出來,偏遠地區孩子的平均分數總落在100分以下,「這些孩子比較笨嗎?當然不是,只是回家沒有做功課而已。」李家同教授搖搖頭、很輕鬆的說著。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很深刻的點出弱勢孩子的困窘,也點出了國內基礎教育的失衡問題。
李家同教授說,鄉下孩子的父母通常自己的教育程度不太好,往往不知道如何督促孩子做功課,孩子如果不會做數學習題或是唸英文,父母即使有心,也幫不上忙。不僅如此,因為經濟狀況不夠好,晚上有時仍要工作,有些孩子還要幫父母工作,怎麼做功課?且正因為家裡一直沒有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也沒有能力補習請家教,因此一旦在學校裡功課落後了,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越講越深,他就越來越聽不懂。到最後,他其實是沒有在接受教育,因為他反正什麼也聽不懂。「如果他們在孩童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以後就一定沒有競爭力,他們的父母已是弱勢團體,他們將來就會繼續成為弱勢團體,這就是所謂永久貧窮的族群。」李家同說。
最近為了零分也能進大學的問題,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李家同教授指出,所有的問題,都在義務教育沒有品質管控:大學生程度差,就是因為高中功課沒弄好,往下就是國中功課不OK,最終就是小學基礎沒做好;有人提出高中會考來加強孩子的程度,他認為到高中根本就來不及了,沒有從根本基礎做起,再怎麼考也不會有多少進步的。
而資源較為匱乏的弱勢孩子,這個基礎教育的問題就更嚴重了,所以李家同教授以不同於其他社福機構的做法,早就致力於弱勢孩子的課後輔導工作,一切從基本做起,「不能讓孩子落入永久的貧困,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他堅信,只要督促並輔導孩子能把功課做完,他們就能按部就班的提升程度;程度落差小,孩子就會慢慢的找回自信與自尊,不僅可以從別人的眼中看到自我肯定,也會對未來有希望與夢想。
讓知識帶希望回家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十多年來,有不少的政府與民間部分資源流向弱勢族群,但弱勢家長的不配合、或是弱勢孩子自己的不爭氣,似乎也沒有特別的成效。李家同教授也曾動員過很多大學生到比較偏遠的地區去替弱勢孩子補習,因為遠,只能在周末去一次,他們認真地教,也給了習題,但那些孩子一題也沒有做,結果是下周去,發現孩子早就將上周教的忘記了;但是現在,「我們在埔里的弱勢孩子,有人從周一到周五,每天督促他們做功課,他們也就有明顯的進步。」這正是「點」與「面」的做法差異。
「所有厲害的人,都是因為有好父母;相反的,對於弱勢家庭的父母,你去對他們說大道理、要求他們學習成長如何教育孩子,他們或因本身問題或是經濟壓力等,根本無法也無心更無力,是沒用的,還不如把這些觀念與改變,放在下一代孩子的身上。」李家同很務實的說,當孩子功課進步了、品格變好了,且孩子們與學業有關的費用有人資助了,這些家長自然就會讓孩子受教發展。
但是怎樣讓這些孩子們心甘情願的來接受每周五天,每天都是二到三小時的課業輔導呢?博幼基金會執行長周淑禎笑著說:「李家同教授也曾問過我,為何在我們基金會接受輔導的孩子們的出席率能夠高達93%?其實我們還是回歸李教授的穩扎基礎理念做法,配合九年一貫模式,採取因材施教與讓孩子們自我挑戰的兩個策略。」
因為九年一貫教育對於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有一定的評量指標,他們就設計出一個量表,來評估每個到基金會接受輔導孩子的程度。所謂「因材施教」,舉例來說,當一個小五的孩子只有小二的程度時,他們就從小二的東西開始教起,而非強壓孩子要會小五的課業,這樣一來,孩子學起來比較容易、同時也幫孩子打好一階一段的基礎;再來每兩週一次的「進階能力挑戰」,只要小五的孩子很快的學會小二、小三的東西時,就能來測驗程度;如此孩子不但有挑戰的機會,學習也會充滿成就感,自然就會喜歡來上課。
「我們並不特別對孩子們強調教育是他們翻身機會的重要性,而是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愛上這個環境、愛上讀書,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往上爬。」周淑禎說,年紀小的孩子聽不懂這些大道理,就是讓他們藉由成績進步而快樂學習;而國中的孩子,則是以鼓勵告知他們,只要考上公立高中,學費較為低廉,減少家庭經濟負擔,他們繼續升學的機會也會比較大。就算是沒打算升學的,也會因這個環境的影響,有吃有喝、還有人照顧與關心,個性也會變柔和、眼神也比較正派、不容易學壞了。李家同教授也說:「學一技之長也要學好基本的國英數,萬一技術被淘汰了,也才有轉圜的餘地啊!」
七年來,來到基金會的孩子已經有數千個人次,當初「第一屆」接受課輔的孩子,有不少今年考大學的,周淑禎很欣慰的說,孩子們報來考上彰師大、台北科技大學等等的好消息,可看到基金會「讓知識帶希望回家」的願景逐步實現;而有些孩子則因為家中沒人可以商量,志願填寫不好,而落入較低標的學校,周淑禎有點懊惱也更堅定要做好這份志業:「他們沒有來找我商量,真該打屁股!可見孩子只要有人好好指導,都能有好的成就的!」
要持續這份志業真的很不容易,雖然基金會獲得不少企業的贊助,但李家同教授還是直言的說,最需要的還是「經費」;這也是目前很多陸續投入弱勢學童課輔工作的民間團體機構共同的迫切需求。他期許有更多的企業投入,像安麗公司推行「希望工廠」助學計畫般,關心支持並實質捐助弱勢學童的教育問題;有人出力、有人出錢,為這些孩子點燃人生的希望!
不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
民間社福機構缺錢,偏遠地區的學校同樣有經費缺乏的問題。「其實現在義務教育的學費不高,而營養午餐費,政府有補助、民間捐款也不少,但很多孩子仍有繳不出學雜費的問題,學校對於與學習有關的設備或軟體,也一樣沒錢難辦事!」台東初鹿國中校長卓世宏,日前特別北上參加安麗公司「希望工廠」助學計畫的說明,肯定也欣喜有企業注意到這塊不足、挺身資助。
他指出,偏遠地區的學校不像都會區學校能有來自家長會的資源,很多與學習相關的費用跟活動,學校都得「自力救濟」;卓世宏深知,要拉拔弱勢孩子的競爭力,除了課業之外,還需要多元的學習與激勵機制,所以,他在學校大力推行社團活動:樂隊、網球、柔道等等;也安排孩子搭飛機到台北、台灣西部參訪,讓他們接受現代文化的刺激、對未來期望有所想像。
另外,偏遠地區很多家庭「功能不完整」,為了給孩子比較好的學習環境,學校也扛起了這個責任;他自己在台東買房子,然後把宿舍與部分老師的宿舍讓給學生住。「光是符合學校訂出的四個住宿條件的就有三十名學生,可是學校目前只能提供九位學生的食宿……」卓世宏苦笑:「所以,我總是到處找錢!」
除了來自實體的資源之外,偏遠地區留不住師資,也是身為校長的他很大的困擾。
大學時代因參與了「台東教育營隊」活動,卓世宏對與他有相同清寒背景的弱勢孩子那些沒飯吃、沒錢繳學費、沒好的讀書環境與資源等等心酸,感同身受,於是他選擇了台東地區學校任教。但「偏遠地區通常都是幅員大、交通不便,也沒有娛樂,年輕老師還有成家的問題,所以很難吸引老師長期留駐。」卓世宏可以體諒,來到此處總不比都會區學校,需要很多額外的付出。
課業、活動、文化刺激、取代家庭功能,卓世宏還深入社區,對偏遠不便學童提供一週四次的夜間課業輔導,最遠的在十公里外;同時他也積極為孩子尋找可以激勵與模仿的「正向楷模」,「因為多數孩子看到的多是村莊部落的負面案例。」他說,所以他就更忙了,忙到老婆六年前生了一個孩子後就不願意再生:「她說我的孩子(學生)已經夠多了!」
這一切的努力,只為了「不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卓世宏表示:「經營一代,只要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但就能改變他們自己與下一代的未來!」
雖然已經有不少民間社福機構與企業投入弱勢族群的關注行動,但如果能有更多的好理念與好方法的「李家同」、有更多的具有教育熱忱的「卓世宏」、有更多更多獎助學計畫的「希望工廠」……更多更多的力量來為弱勢孩子播下希望與未來的種子,那麼成長茁壯的將不只是一顆大樹,而會是可預見的一片森林啊!
【調查說】
貧富資源大不同
根據《遠見》雜誌和伊甸基金會所進行的全台25縣市、319鄉鎮的弱勢指標社區大調查結果顯示,全台約有50萬個失能家庭,他們都分布在老化、失業率高、貧窮或原民等社區裡;而弱勢指標縣市排名也多集中在東部、中部的偏遠地區與離島,依序是南投縣、嘉義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高雄縣、屏東縣、苗栗縣、雲林縣、澎湖縣、基隆市與連江縣。
明顯的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也反映在資源差距上;兒福聯盟公佈了「2007台灣地區兒童貧富差距現況調查報告」,以台灣地區22個縣市四、五、六年級國小學童為施測對象,結果發現,四成的富孩子居住在台北市等大都會地區,但在偏遠的台東縣,平均每兩個兒童就有一個是窮孩子,其次是南投縣,也有超過三成的孩子落入貧窮。之外,每三個窮孩子就有一個來自「缺位家庭」,意即單親家庭(28%)的比例不少,更有許多窮孩子是所謂「阿公阿嬤的孩子」(4%),不僅貧窮且家庭結構較不完整。
而家庭經濟的困窘,直接衝擊著孩子們學習的機會。報告中指出,四成的窮孩子常常繳不出學校的費用;超過半數的窮孩子家裡連最基本的書桌都沒有,只能在家裡的餐桌、板凳上,甚至趴在地板上寫功課;二成五的窮孩子放假時是待在家裡,或在家裡附近玩、四處晃,近三成要幫忙家裡做生意或照顧弟妹;四成五的窮孩子家中沒有電腦。對照多數的富孩子下課後有人指導功課、五成的富孩子放學後會去學一些才藝,假日去游泳、聽音樂會、看劇團表演,暑假時會出國旅遊;七成的富孩子家中電腦超過三台等等,窮孩子的學習資源、文化與視野明顯落後,大大侷限窮孩子未來的發展。
台東縣在上述調查中幾乎都是「名列前茅」;台東縣政府秘書長吳有進指出,台東縣因稅收、產業發展等因素,弱勢家庭申請教育補助的比例相當高,96學年度全縣國中生超過十分之一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偏遠國中則是每五位就有一人無力負擔。然而這些孩子對學習是有期待的,針對台東縣偏遠國中117位學生的隨機訪查發現,86%受訪者希望繼續升學,六成擔心自己成績不好影響升學,也擔心自己學習表現不如城市的孩子。因此,縣政府每年都努力籌募費用,幫助經濟弱勢的學童持續上學。
而正也是安麗公司此次以台東縣作為「希望工場」助學計畫首要地區的原因。
安麗公司總經理陳惠雯表示,在地深耕一直是全球安麗公司公益活動的精神,本計畫將動員全國25萬直銷商的力量,號召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每年募集1,400萬元經費,為台東縣所有清寒國中生繳交代收代辦費、提供全額清寒獎學金,以及補助偏遠國中改善教學環境,讓台東縣沒有任何一個學生會因經濟因素,中斷他們的求學之路。
「希望有更多企業加入,讓台灣各地弱勢學生都能持續受教,不重演因貧窮而放棄求學的憾事!」總經理陳惠雯語重心長的指出,結合民間企業的力量,不僅可以達成「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終極目標,更能透過教育資源,給弱勢孩子能力與機會,也更有助於提升國家未來競爭力!
留言列表